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关键节点,肃州区关工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政治引领、思政教育、关爱服务、环境治理与自身建设五大维度,构建起“五老”(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助力青少年成长的立体化工作格局,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力。这一实践不仅彰显了基层关工委的责任担当,更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关心下一代工作创新路径。
一、理论铸魂: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青少年成长的“思想灯塔”
理论武装是培根铸魂的首要工程。肃州区通过“银发先锋讲堂”“党课开讲啦”等平台,组织关工工作者与“五老”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推动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这种“从老干部到青少年”的传导机制,既发挥了“五老”政治坚定、经验丰富的优势,又通过“进社区、农村、学校、企业”的立体宣讲网络,让党的创新理论以“接地气”的方式走近青少年。全年15场次以上的区级宣讲与基层同步开展的主题教育,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理论传播矩阵,真正让党的最新理论照亮青少年成长之路。
二、思政塑形:在多元教育中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
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形式、贴近生活。肃州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轴线”,串联起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传承与红色基因培育三大板块:“中华魂”读书教育、“学雷锋志愿服务”等活动,将价值塑造融入日常实践;利用酒泉起义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的“青少年党史学习月”活动,让历史成为最好的教科书;而“六个一”学雷锋、学“铁人”等系列活动,则通过具象化的榜样示范,引导青少年在行动中践行品德。特别是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要节点,肃州区将历史纪念与现实教育结合,以“五老”亲身经历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这种“沉浸式”教育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感染力,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青少年的情感自觉。
三、关爱护航:用精准服务破解青少年成长“急难愁盼”
关爱工程是关工委服务大局的重要抓手。肃州区以“双千工程”为依托,整合助学、助困、助孤、助残资源,构建起“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参与”的帮扶模式。“五老”授渔计划中,农林牧科技退休干部深入乡村开展技能培训,既助力乡村振兴,又为农村青年搭建职业发展阶梯;“五帮五助”结对帮扶机制,让“爱心爷爷奶奶”与困境儿童建立长期联系,填补情感缺失;新建2所农村“假日学校”、3个企业关工委、3个“五老”工作室,通过组织、阵地建设扩大关爱覆盖面。这种“从物质帮扶到精神关爱,从乡村振兴到城市治理”的全维度服务,体现了关工委工作“因需而动、精准滴灌”的特点,让每个青少年都能在关爱中感受到社会温暖。
四、环境净化:构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防护网络”
青少年成长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肃州区通过“普法帮教+护苗行动+家校共育”的组合拳,织密安全防护网:“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活动中,“五老”担任法治副校长、参与“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从源头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网吧义务监督、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举措,净化了文化与安全环境;《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实与“好家教好家风”主题活动,则将教育阵地延伸至家庭,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格局。利用新媒体开展“四进四送双讲”活动,既顺应了网络时代青少年的认知习惯,又通过“五老”的正向引导,助力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展现了传统工作方法与现代技术手段的有机融合。
五、自身革新:打造高素质“五老”队伍与特色工作品牌
事业发展,关键在人。肃州区以“党建带关建”为引领,通过“一融入、二建设、三带动”模式夯实基层组织,以“四动四一批”举措新增“五老”30人以上,不断壮大工作队伍。同时,注重品牌培育与理论创新:“六个一”学雷锋、“党建带关建‘九统一,三融入’”等品牌的升级,彰显了工作实绩和地方特色;围绕青少年成长需求、“五老”作用路径等课题开展的调研,为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而“五老”工作室创建、工作品牌评选等机制,则通过典型示范激发创新活力。这种“强组织、育队伍、树品牌、重研究”的组合策略,推动关工委工作从“被动执行”向“主动创新”转型,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肃州区的实践表明,关心下一代工作既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工程,也是“情系未来、守护希望”的民生工程。当“五老”的银发与青少年的青春交相辉映,当理论的深度、教育的温度、服务的精度有机统一,一幅“老有所为、少有所育”的美好画卷正在肃州大地徐徐展开。这种以党建为引领、以“五老”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的工作模式,不仅为区域青少年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更为新时代关工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下一步,肃州区将在新征程中继续探索,让关心下一代工作成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闪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