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全市关工工作走深走实。七一前夕,敦煌市关工委组织常务班子及“四部九组”负责人以“看亮点、学经验、促提升”为目标,深入农村、学校、社区、企业开展调研观摩,梳理基层创新实践,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注入新动能。

从“实践课堂”到“文化传承”,解锁育人新场景
伴随清晨的一缕阳光,观摩组一行首站抵达三危中学。校园内,“星野耘梦”实践教育基地里,学生们正分组进行农耕体验——有的弯腰采摘成熟的茄子,有的踮脚查看番茄生长状态,还有的捧着记录本认真写下观察心得,汗水浸透的校服与泥土的芬芳交织,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劳动教育画卷。“我们依托周边农田资源,打造“农耕文化+劳动实践+科学探究”三位一体教育模式,让学生在泥土里读懂‘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三危中学关工委主任介绍,该基地已成为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点,年接待实践学生超1.2万人次。随后,观摩组走进泾桥村关工委“假日学校”。教室内孩子们做好的成品敦煌剪纸,红纸翻折间,飞天图案渐次显现。“假日学校”自创办以来,每年寒暑假为农村留守儿童开设非遗手工、课业辅导、红色故事会等课程,累计服务儿童0.4万余人次。“这里不仅是孩子的‘第二课堂’,更成了家长的‘安心港’。”家长代表李大姐的感慨,赢得观摩组成员的共鸣。后观摩组转赴莫高里工匠村及莫高村关工委“假日学校”,作为市关工委青少年非遗文化传承基地及农村“假日学校”,这里聚集着众多敦煌非遗传承人志愿者。“我们与学校合作开设‘非遗进校园’课程,目前已有众多学生掌握了敦煌壁画临摹、彩塑制作等技艺。”基地负责人介绍。

从“校园农场”到“五老工作室”,织密关爱网络
转渠口中学的“校园开心农场”里,每个班级认领一份任务,学生全程参与种养殖管理,收获的蔬菜还会送到社会福利院。该校关工委负责人介绍,农场不仅成为劳动实践基地,更延伸出“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等课程,实现了“种一片地、育一群人”的双重目标。在西关小学,观摩组聚焦“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学校通过“家长课堂”“亲子实践日”等活动,联动社区关工委组建“五老”宣讲团,开展“红色家风故事会”“法治安全进校园”等活动,覆盖学生及家长4000余人次。“关工委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撬动社会资源,形成育人合力。”西关小学关工委主任介绍。进入沙州镇古城社区市关工委“与法同行”五老工作室里,社区关工委主任介绍,“我们联合法院、派出所打造‘法治教育实践圈’,今年以来已开展模拟法庭、法治讲座10场,青少年法治意识显著提升”。

从“企业担当”到“职业引导”,拓宽成长新路径
午后骄阳未褪,观摩组走进文旅集团、金龙(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关工委,探访“企业关工委”将社会责任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创新实践经验。随后进入市关工委“牵手育人”五老工作室,“我们组织退休老教师、老党员组成‘五老’团队,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开展精准帮扶,累计解决家庭教育难题200余件。”工作室负责人展示帮扶成效,让观摩组成员感受到“五老”队伍的温度与专业度。梨园社区“情系暖阳‘职’通未来小站”里,10余名青少年正在“五老”职业指导师帮助下制作简历、模拟面试。“我们联合人社部门、企业,为青少年提供职业规划、就业见习等服务,帮助困境青少年找到合适岗位。”社区关工委负责人介绍,小站还开设“非遗传承人”“新媒体运营”等新兴职业体验课,帮助青少年拓宽职业视野。
调研观摩结束后,观摩组齐聚第四中学召开调研观摩总结会。“今天的调研观摩,既是一次成果展示,更是一次思想碰撞。”市关工委副主任在总结讲话中强调,全市关工委要立足“服务青少年”核心职能,坚持“党建带关建”,深化“五老”作用发挥,在劳动教育、非遗传承、法治宣传、职业引导等领域落实长效机制;要强化协同联动,整合学校、家庭、社会资源,构建“大关爱”工作格局;要注重品牌塑造,通过典型示范、经验推广,推动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从“多点突破”向“整体提升”跨越。
此次观摩活动,既是一次基层关工委工作的“全景扫描”,更是一次新时代育人工程的“思路碰撞”。正如一位参与观摩的“四部九组”负责人所言:“看到基层关工委的创新实践,我们更有信心把关心下一代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更有温度。”暮色渐浓,观摩组的车辆缓缓驶离第四中学,但关心下一代工作的“种子”已在敦煌大地生根发芽,正待绽放出更加绚丽的育人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