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研究交流 > 调查研究 >> 正文
解码敦煌文化基因:着力构建青少年 文化自信培育的“敦煌路径” ——基于敦煌市关工委“敦煌文化进校园”实践的调研
来源:   作者: admin    发布时间: 2025/10/22    阅读次数:83

 


 

敦煌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考察时指出,“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总书记的嘱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守护文化根脉、培育时代新人是关工委的使命担当。近年来,敦煌市关工委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五老”作用,通过历史传统教育、文化认同培育等工作,着力构建“认知—尊崇—弘扬”的传承链条,持续深化敦煌文化赋能青少年成长工程。

一、基本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关工委办公室《关于开展2025年调查研究和报送相关材料的通知》(甘关工委办字〔20254号)要求市委组织部、市关工委坚持高位统筹推进,及早谋划部署,成立专项调研工作组,围绕“敦煌文化进校园”主题,全流程精细化推进课题选定、提纲设计等调研环节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方法,召开座谈会19场,个别谈话200人次,覆盖中小学19所,涵盖调研对象教师1452名教师、17489名学生,兼顾城乡、差异校,分层随机抽样确保样本代表性与数据有效性,为精准掌握实践成效、现存问题及改进方向提供支撑。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浸润敦煌文化,厚植育人沃壤

一是深入系统谋划,高位协同推进。研究制定《敦煌文化进校园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紧扣渗透教育教学、丰富主题活动、拓展研学实践、优化校园环境四大主攻方向,重点推进20项敦煌文化润泽青少年系列主题活动。建立引才+育才双轨机制,精准对接敦煌艺术、非遗文化、传统工匠等领域的五老专家,组建200余人的敦煌文化润泽青少年银发人才库,为活动实施提供专业支撑。同时,将活动开展质效作为品牌建设核心载体、五好关工委创建重要指标,同步纳入年度综合考核、专项督查检查重点内容,通过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全方位推动敦煌文化进校园活动走深走实、提质增效。

二是深耕课程建设,打造特色育人载体。充分发挥五老资源优势,系统梳理敦煌文化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紧密结合新时代青少年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组织编印《我家在敦煌》《敦煌诗词鉴赏》等19类70余册特色校本教材,构建文化认知、情感浸润、价值引领的课程资源矩阵;西关小学根据三看九会实践要求,创新开发丝路文化、旅游文化、莫高窟文化、莫高精神四个模块校本课程体系。围绕敦煌文化”“莫高精神等核心主题,打造沉浸式教学点68个,研发精品研学课程体系30余套,推动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切实增强课程育人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三是深挖文化底蕴,塑造特色校园文化。充分发挥五老智囊团作用,深挖敦煌文化艺术元素时代内涵,打造班级-楼道-地砖-报栏立体式校园文化载体,让敦煌壁画纹样、经典故事、传统纹饰等文化符号融入校园的每一寸空间,构建目之所及皆为敦煌文化浸润式育人环境;以敦煌壁画经典色彩纹样为灵感,联合专业团队精心设计四大系列敦煌文化主题校服,将敦煌文化的传统精髓与现代校园服饰的实用性与青春感紧密相融。相关成果获人民网、中新网等权威媒体报道,《衣袖满敦煌!敦煌校服实力出圈》一文引发广泛关注,让学生成为行走的敦煌文化传播者,真正实现穿在身上的文化认同

四是深化品牌培育,构建特色活动矩阵。紧扣高标准推进敦煌文化传承目标导向,以讲、唱、演、画、读、写六大类10项基础活动为抓手,扎实开展敦煌曲子戏、敦煌剪纸、敦煌舞蹈等非遗传承活动,创编新颖独特、活泼欢快、形式多样的敦煌舞课间操12套,组建艺术社团352个,系统培育曼舞飞天”“鼓乐敦煌42项具有敦煌艺术特质的特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敦煌文化品牌集群,包含我在家乡说敦煌”“灵动剪纸等特色品牌19个;开展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书画展评等竞赛活动100余场次,累计参与人次达2.23万,切实构建起活动促传承、品牌强引领的文化育人新格局。

(二)多维联动赋能,深耕传承根基

一是深化主题研学旅行品牌建设。坚持融、寓教于乐理念,依托敦煌石窟艺术进校园”“敦煌历史文化零距离等品牌研学活动,走进莫高窟、博物馆、玉门关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敦煌文化深切感受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历史厚度。

二是搭建美育浸润式实践平台。秉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理念,依托敦煌文博会等重大文化节会载体,培育敦煌有礼·文化升学‘宴’”“十个一文化育人品牌,策划开展中小学艺术观演活动观摩《飞天》《梦回敦煌·丝路交响》音乐会等14个特色剧目,集中观看《又见敦煌》《乐动敦煌》等四大全场景沉浸式文化盛宴,累计参与1.1万余人让青少年在舞台光影与文化叙事的交融中,多维感知敦煌文化的艺术张力与时代魅力。

三是构建多维文化交流传播体系。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为路径,深化校际合作与国际教育协作,诚挚邀请全国各地友好学校、社会机构、文化团体开展交流互鉴,展示敦煌文化艺术风采。举办莫高窟小小讲解员”“高考学子代言敦煌等活动50余场次,覆盖青少年1.2万人次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串联莫高窟、阳关遗址等12处文化地标,开发沉浸式剧本游、非遗工坊体验等特色项目,构建起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交流新生态。

(三)打造特色品牌,扎根文化根脉

一在主题宣讲活动中浸润敦煌文化传承底色。通过专家引领+榜样示范+实践赋能三维路径推动敦煌文化在学校落地生根。发挥五老优势组建宣讲团开展专题讲座,用亲身经历与历史视角为青少年解读敦煌文化深厚底蕴。各校聘请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文化导师讲座、社团指导深化文化浸润。敦煌三中邀请张春生讲敦煌历史与当代价值;南街小学联合象棋协会举办走好人生每一步棋主题校园智运会,以棋道精神呼应敦煌文化坚守与传承核心内涵打造立体传播矩阵敦煌女儿樊锦诗、大国工匠李云鹤等先进典型为鲜活教材,组建百人宣讲团开展主题宣讲100余场,用真实故事传递敦煌守护者的精神力量举办人类敦煌·心向往之”“礼赞敦煌等品牌赛事50余场次推动青少年从听故事讲故事”“创文化转变。通过专家讲文化、匠人传技艺、榜样树精神立体教育,厚植青少年热爱敦煌文化的精神底色,提升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在特色社团活动中深化敦煌文化传承实效各学校关工委立足本土文化资源,设计读敦煌美文,写敦煌书法,览敦煌胜迹,讲敦煌故事,做敦煌美食五大主题社团活动,构建文化浸润+技艺实践+生活体验传承模式。三危中学整合资源匠心打造集劳动实践、综合教育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内设非遗工坊”“泥版画工坊8间特色手工教室,通过复刻壁画仿刻汉简制作美食传承文化活。全市19所城乡中小学实现特色社团全覆盖,孩子们化身小传承人”,通过临摹壁画、制作手作、感知饮食文化,在实践中触摸敦煌文化温度,推动传承扎根校园、融入日常。

三在良好家风家教中厚植敦煌文化传承基因。依托家长学校、道德讲堂等阵地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网络,开展我的家训”“弘扬好家教好家风主题征文活动15场次,将敦煌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崇德尚礼等精神内核融入家庭教育实践。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李磊同志以传承良好家风·建设文明家庭为主题,开展宣讲活动160余场次,覆盖3.2万余人次。敦煌守护者的家庭故事、莫高窟人的坚守精神传递文化传承理念,厚植家风根系2025年甘肃省历史类高考状元、敦煌中学应届毕业生杨程栋,童年以敦煌女儿樊锦诗为精神偶像,家庭守护文化根脉价值追求的影响,将情怀转化为学习动力。他表示未来深耕历史文化领域,将所学反哺家乡延续中华文脉这位年轻学子的心愿,正是家风滋养下文化认同转化为责任担当的生动注脚。

四在创新工作机制中激活敦煌文化传承动能。市关工委构建三维矩阵式关工工作体系,通过平台搭建、品牌塑造、资源整合推动敦煌文化与青少年成长融合。以假日学校为支点,建成18所覆盖农村社区企业实践空间形成农耕体验+非遗传承+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如三危中学星野耘梦实践基地将农耕与敦煌壁画中的农事元素结合,年接待学生超1.2万人次;莫高村关工委假日学校开设壁画临摹、彩塑制作等非遗课程,累计培养青少年传承人300余名。依托敦煌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古迹资源,创新打造校园开心农场教育实践平台19个,有机整合林果栽培、畜禽养殖、农耕文化展示等多元功能,将劳动教育与敦煌农耕文明传承深度结合,让学生在翻土播种、采摘收获中感知敦煌农耕的历史脉络。今年新建的牵手育人”“与法同行2个五老工作室,联动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等专业力量,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推动敦煌文化走深走实。创新实施敦煌文化三级评选体系,评选表彰1个“传承学校”、10个“特色班级”、100名“星级少年”。

五在协同联动建设中激发敦煌文化传承活力。市关工委构建银龄先锋+青年力量+社会资源三维联动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全域化、常态化发展。银龄先锋示范引领77岁刘成林担任市关工委学校部负责人期间,以退岗不褪色的精神深耕关心下一代事业。深入19所中小学开展调研,形成《敦煌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等制度成果,推动非遗课程覆盖率提升至92%。其老关工传帮带计划大力培养青年教师骨干,被敦煌文化传承活字典。跨界实践育新人。敦煌四中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范菊萍创新文化+职业教育模式,自筹经费4万余元,组织213名学生酒泉、嘉峪关开展研学旅游。协同赋能强保障。市关工委创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五老动员筹资机制,设立敦煌关心下一代基金”,通过五老牵线搭桥,动员企业及爱心人士累计17.24元,专项用于困境青少年及其家庭救助优秀青少年奖励。

三、存在问题

通过专题调研,我们既看到敦煌文化进校园工作的阶段性成效,也发现了以下四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五老”活力不足,传承动能待激发。部分“五老”成员年龄偏大,精力受限,队伍梯队建设滞后,工作创新性与主动性欠缺,常态长效化机制不健全。

二是媒体融合深度不足,传播效能待提升。传统与新兴媒体协同融合不够紧密,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运用不足,内容单向灌输,未能充分适配Z世代需求,文化吸引力与传播穿透力有待增强。

三是育人方法创新不足,文化浸润待深化。文化传播依赖传统模式,分众化、体验式、沉浸式手段欠缺;文化浸润与德育转化链条不够清晰。

四是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协同机制待完善。部门间、校际间、社会力量壁垒明显,资源投入分散,经费、场地制约敦煌文化课程持续开展,社会资本、民间力量参与文化进校园的渠道不够畅通。

四、对策及建议

一是建强“五老”梯队,激活传承内生力。邀请敦煌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高校敦煌学专业生与资深五老建立老中青结对机制。定期举办敦煌文化专题培训创意工作坊,更新“五老”知识储备,设立敦煌文化进校园创新案例库,鼓励五老结合自身经历与敦煌文化元素,开发情景剧、口述历史等新颖活动,激发工作主动性。

二是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提升文化渗透力。搭建敦煌文化进校园全媒体平台,联合短视频平台开设敦煌小课堂专栏,制作敦煌壁画修复、敦煌乐器演奏等系列微视频;开发云游莫高窟互动程序联动本地教育类公众号、校园自媒体推送敦煌文化趣味测试、线上展览等内容,增强青少年文化触达能力

三是创新德育模式,丰富教育方法开发敦煌文化德育主题课程包融入常书鸿、樊锦诗事迹,开展信仰与传承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参与敦煌元素文创产品义卖敦煌文化公益项目,引入角色扮演、辩论会等现代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敦煌文化在当代的价值,提升德育实效性。

四是健全“协同共建”机制,强化资源聚合效应。成立教育文旅、敦煌研究院关工委等多方参与的敦煌文化进校园协作联盟”,整合学术资源与传播渠道,打造涵盖数字资源库、教学课件、活动方案等内容的资源共享池。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宣传、教育、实践一体的协同推进格局。

敦煌文化是跨越千年的育人实践持续深耕创新突破。未来,通过构建课程矩阵、创新活动形式深化数字赋能,敦煌文化真正融入校园的晨钟暮鼓、少年的青春印记我是敦煌小传人成为校园风尚守护文化根脉融入研学宣讲创作,敦煌文化便从传承符号蜕变精神基因”,浸润着青少年的精神原野使千年莫高的智慧与情怀永续流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星河永远璀璨。

  • Copyright©www.gs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陇ICP备18003608号-3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648号 邮箱:gsgxxyd@126.com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6201009909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