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考察时指出,“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同各种文明长期交流融汇的结果”“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总书记的嘱托,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守护文化根脉、培育时代新人是关工委的使命担当。近年来,敦煌市关工委积极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五老”作用,通过历史传统教育、文化认同培育等工作,着力构建“认知—尊崇—弘扬”的传承链条,持续深化敦煌文化赋能青少年成长工程。
一、基本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关工委办公室《关于开展2025年调查研究和报送相关材料的通知》(甘关工委办字〔2025〕4号)要求,市委组织部、市关工委坚持高位统筹推进,及早谋划部署,成立专项调研工作组,围绕“敦煌文化进校园”主题,全流程精细化推进课题选定、提纲设计等调研环节。采用定量与定性结合方法,召开座谈会19场,个别谈话200人次,覆盖中小学19所,涵盖调研对象教师1452名教师、17489名学生,兼顾城乡、差异校,分层随机抽样确保样本代表性与数据有效性,为精准掌握实践成效、现存问题及改进方向提供支撑。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浸润敦煌文化,厚植育人沃壤
一是深入系统谋划,高位协同推进。研究制定《敦煌文化进校园示范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紧扣“渗透教育教学、丰富主题活动、拓展研学实践、优化校园环境”四大主攻方向,重点推进20项“敦煌文化润泽青少年”系列主题活动。建立“引才+育才”双轨机制,精准对接敦煌艺术、非遗文化、传统工匠等领域的“五老”专家,组建200余人的“敦煌文化润泽青少年”银发人才库,为活动实施提供专业支撑。同时,将活动开展质效作为品牌建设核心载体、“五好”关工委创建重要指标,同步纳入年度综合考核、专项督查检查重点内容,通过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全方位推动敦煌文化进校园活动走深走实、提质增效。
二是深耕课程建设,打造特色育人载体。充分发挥“五老”资源优势,系统梳理敦煌文化核心要义与时代价值,紧密结合新时代青少年认知特点与成长需求,组织编印《我家在敦煌》《敦煌诗词鉴赏》等19类70余册特色校本教材,构建文化认知、情感浸润、价值引领的课程资源矩阵;西关小学根据“三看九会”实践要求,创新开发“丝路文化、旅游文化、莫高窟文化、莫高精神”四个模块校本课程体系。围绕“敦煌文化”“莫高精神”等核心主题,打造沉浸式教学点68个,研发精品研学课程体系30余套,推动课堂教学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切实增强课程育人的吸引力与实效性。
三是深挖文化底蕴,塑造特色校园文化。充分发挥“五老”智囊团作用,深挖敦煌文化艺术元素时代内涵,打造“班级-楼道-地砖-报栏”立体式校园文化载体,让敦煌壁画纹样、经典故事、传统纹饰等文化符号融入校园的每一寸空间,构建“目之所及皆为敦煌文化”浸润式育人环境;以敦煌壁画经典色彩纹样为灵感,联合专业团队精心设计四大系列敦煌文化主题校服,将敦煌文化的传统精髓与现代校园服饰的实用性与青春感紧密相融。相关成果获人民网、中新网等权威媒体报道,《衣袖满“敦煌”!敦煌校服实力“出圈”》一文引发广泛关注,让学生成为行走的敦煌文化传播者,真正实现“穿在身上的文化认同”。
四是深化品牌培育,构建特色活动矩阵。紧扣“高标准推进敦煌文化传承”目标导向,以“讲、唱、演、画、读、写”六大类10项基础活动为抓手,扎实开展敦煌曲子戏、敦煌剪纸、敦煌舞蹈等非遗传承活动,创编新颖独特、活泼欢快、形式多样的敦煌舞课间操12套,组建艺术社团352个,系统培育“曼舞飞天”“鼓乐敦煌”等42项具有敦煌艺术特质的特色项目,形成“一校一品”敦煌文化品牌集群,包含“我在家乡说敦煌”“灵动剪纸”等特色品牌19个;开展主题征文、演讲比赛、书画展评等竞赛活动100余场次,累计参与人次达2.23万,切实构建起“活动促传承、品牌强引领”的文化育人新格局。
(二)多维联动赋能,深耕传承根基
一是深化主题研学旅行品牌建设。坚持融“教”于“游”、寓教于乐理念,依托“敦煌石窟艺术进校园”“敦煌历史文化零距离”等品牌研学活动,走进莫高窟、博物馆、玉门关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和了解敦煌文化,深切感受敦煌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历史厚度。
二是搭建美育浸润式实践平台。秉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理念,依托敦煌文博会等重大文化节会载体,培育“敦煌有礼·文化升学‘宴’”“十个一”文化育人品牌,策划开展中小学艺术观演活动,观摩《飞天》《梦回敦煌·丝路交响》音乐会等14个特色剧目,集中观看《又见敦煌》《乐动敦煌》等四大全场景沉浸式文化盛宴,累计参与1.1万余人,让青少年在舞台光影与文化叙事的交融中,多维感知敦煌文化的艺术张力与时代魅力。
三是构建多维文化交流传播体系。以“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为路径,深化校际合作与国际教育协作,诚挚邀请全国各地友好学校、社会机构、文化团体等开展交流互鉴,展示敦煌文化艺术风采。举办“莫高窟小小讲解员”“高考学子代言敦煌”等活动50余场次,覆盖青少年1.2万余人次。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串联莫高窟、阳关遗址等12处文化地标,开发沉浸式剧本游、非遗工坊体验等特色项目,构建起“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交流新生态。
(三)打造特色品牌,扎根文化根脉
一在主题宣讲活动中浸润敦煌文化传承底色。通过“专家引领+榜样示范+实践赋能”三维路径推动敦煌文化在学校落地生根。发挥“五老”优势组建宣讲团开展专题讲座,用亲身经历与历史视角为青少年解读敦煌文化深厚底蕴。各校聘请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等“文化导师”,以讲座、社团指导深化文化浸润。如敦煌三中邀请张春生讲敦煌历史与当代价值;南街小学联合象棋协会举办“走好人生每一步棋”主题校园智运会,以棋道精神呼应敦煌文化“坚守与传承”核心内涵。打造立体传播矩阵,以“敦煌女儿”樊锦诗、“大国工匠”李云鹤等先进典型为鲜活教材,组建百人宣讲团开展主题宣讲100余场,用真实故事传递敦煌守护者的精神力量;举办“人类敦煌·心向往之”“礼赞敦煌”等品牌赛事50余场次,推动青少年从“听故事”向“讲故事”“创文化”转变。通过“专家讲文化、匠人传技艺、榜样树精神”立体教育,厚植青少年热爱敦煌文化的精神底色,提升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在特色社团活动中深化敦煌文化传承实效。各学校关工委立足本土文化资源,设计“读敦煌美文,写敦煌书法,览敦煌胜迹,讲敦煌故事,做敦煌美食”五大主题社团活动,构建“文化浸润+技艺实践+生活体验”传承模式。三危中学整合资源匠心打造集劳动实践、综合教育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内设“非遗工坊”“泥版画工坊”等8间特色手工教室,通过复刻壁画、仿刻汉简、制作美食传承文化活态。全市19所城乡中小学实现特色社团全覆盖,孩子们化身“小传承人”,通过临摹壁画、制作手作、感知饮食文化,在实践中触摸敦煌文化温度,推动传承扎根校园、融入日常。
三在良好家风家教中厚植敦煌文化传承基因。依托家长学校、道德讲堂等阵地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网络,开展“我的家训”“弘扬好家教好家风”主题征文活动15场次,将敦煌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崇德尚礼等精神内核融入家庭教育实践。全国关心下一代“最美五老”李磊同志以“传承良好家风·建设文明家庭”为主题,开展宣讲活动160余场次,覆盖3.2万余人次。以“敦煌守护者”的家庭故事、“莫高窟人”的坚守精神传递文化传承理念,厚植家风根系。2025年甘肃省历史类高考状元、敦煌中学应届毕业生杨程栋,童年以“敦煌女儿”樊锦诗为精神偶像,受家庭“守护文化根脉”价值追求的影响,将情怀转化为学习动力。他表示未来将深耕历史文化领域,将所学反哺家乡延续中华文脉。这位年轻学子的心愿,正是家风滋养下文化认同转化为责任担当的生动注脚。
四在创新工作机制中激活敦煌文化传承动能。市关工委构建“三维矩阵式”关工工作体系,通过平台搭建、品牌塑造、资源整合推动敦煌文化与青少年成长融合。以“假日学校”为支点,建成18所覆盖农村、社区、企业的实践空间,形成“农耕体验+非遗传承+法治教育”课程体系,如三危中学“星野耘梦”实践基地将农耕与敦煌壁画中的农事元素结合,年接待学生超1.2万人次;莫高村关工委假日学校开设壁画临摹、彩塑制作等非遗课程,累计培养青少年传承人300余名。依托敦煌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历史古迹资源,创新打造“校园开心农场”教育实践平台19个,有机整合林果栽培、畜禽养殖、农耕文化展示等多元功能,将劳动教育与敦煌农耕文明传承深度结合,让学生在翻土播种、采摘收获中感知“敦煌农耕”的历史脉络。今年新建的“牵手育人”“与法同行”2个五老工作室,联动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等专业力量,打造沉浸式教育场景,推动敦煌文化走深走实。创新实施敦煌文化三级评选体系,评选表彰1个“传承学校”、10个“特色班级”、100名“星级少年”。
五在协同联动建设中激发敦煌文化传承活力。市关工委构建“银龄先锋+青年力量+社会资源”三维联动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全域化、常态化发展。银龄先锋示范引领。77岁刘成林担任市关工委学校部负责人期间,以“退岗不褪色”的精神深耕关心下一代事业。深入19所中小学开展调研,形成《敦煌文化校本课程开发指南》等制度成果,推动非遗课程覆盖率提升至92%。其“老关工传帮带”计划大力培养青年教师骨干,被誉为“敦煌文化传承活字典”。跨界实践育新人。敦煌四中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范菊萍创新“文化+职业”教育模式,自筹经费4万余元,组织213名学生赴酒泉、嘉峪关开展研学旅游。协同赋能强保障。市关工委创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五老动员”筹资机制,设立“敦煌市关心下一代基金”,通过“五老”牵线搭桥,动员企业及爱心人士累计获捐17.24万元,专项用于困境青少年及其家庭救助及优秀青少年奖励。
三、存在问题
通过专题调研,我们既看到敦煌文化进校园工作的阶段性成效,也发现了以下四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五老”活力不足,传承动能待激发。部分“五老”成员年龄偏大,精力受限,队伍梯队建设滞后,工作创新性与主动性欠缺,常态长效化机制不健全。
二是媒体融合深度不足,传播效能待提升。传统与新兴媒体协同融合不够紧密,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运用不足,内容单向灌输,未能充分适配Z世代需求,文化吸引力与传播穿透力有待增强。
三是育人方法创新不足,文化浸润待深化。文化传播依赖传统模式,分众化、体验式、沉浸式手段欠缺;文化浸润与德育转化链条不够清晰。
四是资源整合力度不足,协同机制待完善。部门间、校际间、社会力量壁垒明显,资源投入分散,经费、场地制约敦煌文化课程持续开展,社会资本、民间力量参与文化进校园的渠道不够畅通。
四、对策及建议
一是建强“五老”梯队,激活传承内生力。邀请敦煌研究院青年研究员、高校敦煌学专业师生与资深“五老”建立“老中青”结对机制。定期举办敦煌文化专题培训、创意工作坊,更新“五老”知识储备,设立“敦煌文化进校园创新案例库”,鼓励“五老”结合自身经历与敦煌文化元素,开发情景剧、口述历史等新颖活动,激发工作主动性。
二是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提升文化渗透力。搭建“敦煌文化进校园”全媒体平台,联合短视频平台开设“敦煌小课堂”专栏,制作敦煌壁画修复、敦煌乐器演奏等系列微视频;开发“云游”莫高窟互动程序。联动本地教育类公众号、校园自媒体等推送敦煌文化趣味测试、线上展览等内容,增强青少年文化触达能力。
三是创新德育模式,丰富教育方法。开发“敦煌文化德育主题课程包”。融入常书鸿、樊锦诗事迹,开展“信仰与传承”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参与敦煌元素文创产品义卖等“敦煌文化公益项目”,引入角色扮演、辩论会等现代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思考敦煌文化在当代的价值,提升德育实效性。
四是健全“协同共建”机制,强化资源聚合效应。成立教育、文旅、敦煌研究院、关工委等多方参与的“敦煌文化进校园协作联盟”,整合学术资源与传播渠道,打造涵盖数字资源库、教学课件、活动方案等内容的“资源共享池”。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打破部门壁垒,形成宣传、教育、实践一体的协同推进格局。
敦煌文化是跨越千年的育人实践,需持续深耕与创新突破。未来,通过构建课程矩阵、创新活动形式、深化数字赋能,让敦煌文化真正融入校园的晨钟暮鼓、少年的青春印记。当“我是敦煌小传人”成为校园风尚,让“守护文化根脉”融入研学、宣讲、创作,敦煌文化便从“传承符号”蜕变为“精神基因”,浸润着青少年的精神原野,使千年莫高的智慧与情怀永续流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星河永远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