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研究交流 > 经验交流 >> 正文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关工委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云南省关工委   作者: 云南省关工委    发布时间: 2014/02/13    阅读次数:9759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关工委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云南省关工委

  在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之际,我们迎来中国西部第四届关心下一代工作论坛在甘肃兰州召开。在此,云南省关工委向会议表示热烈祝贺!向多年关心和支持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省、区致以亲切地问候和衷心感谢!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061公里。辖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1367个乡镇,其中有8个民族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197个民族乡,25个边境县市。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650万总人口的34%。山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4%。有连片扶贫地区91个县,1014万贫困人口。在一个边疆民族山区欠发达的省份中,关工委如何定位,怎样结合实际开展工作,要突出哪些重点,是全省关工委长期思考的问题。2000年2月,省关工委依照关工委的性质、地位、任务、作用,成立了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法律咨询服务、科技活动、筹集资金五个专门委员会,建立了寻甸回族苗族自治县和平村和通海县高大村两个示范联系点。各专委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基层调研,积极探索符合省情的关工委工作思路。

  一、科学明确符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的工作定位

  为认真贯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我省从1951年5月至1980年11月,分期分批完成了州、县、乡的建制任务。60多年来,我省边疆民族地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关心支持下,经济社会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年改善。但由于云南地处高原,交通阻隔,加之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问题较多,各族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91个民族山区贫困地区,经济底子薄,交通运输落后,产业结构单一,自身发展能力弱。全省各地关工委上百篇调查报告的资料表明,有些民族地区思想观念陈旧,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水平较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个别地区贫困人口多、青少年失学辍学多、青少年违法犯罪多。其根本的原因是,教育文化发展滞后,劳动者素质较低,有的少数民族平均受教育只有1.5年,青壮年文盲、半文盲率在60%左右;中小学毕业生升入高中、大学少,一般只占毕业生比例的10%左右,加之忽视对他们的指引和帮教,大部分闲在乡村感到前途渺茫;因家庭贫困辍学流入社会的孩子占较大比例,加之家庭教育的缺失,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不管的青少年,有的染上吸毒恶习,酗酒、赌博、打架斗殴等现象时有发生。

  通过调查认真分析梳理,使我们充分认识了我省边疆民族地区具有社会意识形态多样性,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民族山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等特点,即与邻国直接接壤的县乡多,漫长的边界上有15个民族跨境而居,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尚未彻底消除,氏族思想、封建迷信、低俗文化、宗教信仰等渗透到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及风俗习惯、思想道德、心理素质中,形成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不少山区民族地区存在大量科盲、文盲半文盲,劳动者素质低没有商品意识,生产方式落后,耕作粗放,贫困面大,长期停留在低水平初级发展阶段;全省热区、林区、矿产和水能资源大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广阔的宜牧草场,有大量宜种林果、药材的荒山荒坡地,发展的潜力很大。

  省关工委围绕党的中心,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确立了全省关工委工作的“教育、关爱、科技”三大定位,即针对性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关心青少年弱势群体,开展科技文化培训,培养科技带头人。决定突出抓好“六大重点”工作。一抓关工委组织建设,发展壮大工作队伍,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确保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抓农村青年“讲、育、学、奔”活动,选好示范项目,开展科技培训,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培养科技示范户、重点户和带头人,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抓读书教育活动,在青少年中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读书教育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四有新人,使他们成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四抓家庭教育,提高家长素质,引导他们学习家教知识和方法,提高家教质量和水平;五抓法制教育,开展维护青少年权益的法律咨询服务,积极探索司法分流项目,对违法犯罪青少年进行帮教;六抓关爱弱势群体,关心留守儿童,开展捐资助教助学助困助残助医助孤“六助”活动。 

  二、稳步推进与拓展示范联系点的经验成果

  10多年来,省关工委直接抓的17个学校示范联系点,16个社区示范点和25个农村示范点采取召开经验交流会、理论研讨会、总结典型在报刊及省关工委内刊登载等形式,坚持常规,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创新发展,把示范点的经验成果逐步推广到基层,收到了较好的实效。

  ——建立五级组织网络。关工委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全省推广“一套班子三块牌子”(组建村委会统一领导的涉老工作领导班子,挂关工委、老年协会、老体协三块牌子)经验;推广选配德高望重,有事业心责任感,对上说得上活、对下有号召力的老村干部担任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经验,整合农村“五老”资源,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村级关工委难点问题解决后,基本形成省、州市、乡镇、村委会五级组织网络,有的村民小组也建立关爱组织。到2012年,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1391个乡镇、8972个村委会、14536个村民小组、4691个部门、企事业单位均建立关工委组织,从事关工委工作队伍41.8万人。

  ——广泛开展读书教育活动。全省组织2.5万人的“五老”宣讲队伍,每年结合党和国家大事确定教育主题,配合学校向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每年组织边疆民族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到北京等地外出参观学习,提高其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教学水平。在16个州市、129个县普遍开展“中华魂”读书教育活动,参加读书的中小学生和服役劳教人员、部队官兵突破100万人,通过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明显好转,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涌现出一批好人好事,深受家长和社会好评。在开展读书教育活动中,各地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如迪庆藏族自治州围绕拉萨“3.14”事件,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功绩,宣传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宣传党和政府战胜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制度,宣传革命建设中的英雄模范事迹,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反对民族分裂及民族大团结教育。边疆一线民族地区是我省吸毒重灾区,广泛开展“关爱生命、远离毒品”活动,收到了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在校学生零吸毒的成效。在全国“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和宋庆龄基金会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我省34所沿边县建立爱心书屋,各地还动员机关单位、企事业职工及社会组织开展捐书活动,建立学校书屋、农村书屋、社区书屋2000多个,多数配备了“五老”义务图书管理员和读书指导员,推进了全省青少年读书活动的广泛开展。

  ——农村科技活动成效明显。组织农村青年开展“讲政治、育新人、学科技、奔小康”活动,是我省起步最早、力度最大、成效明显的工作。目前全省州市、县、乡的示范联系点已扩大到1245个,建立农村文化科技学校5562所,围绕产业结构调整举办培训班40265期,受培训青年263万人次;帮助引进特色种养加工项目3000多个,建立粮食、蔬菜、茶叶、水果、养殖等示范基地1000多个;培养科技示范户、重点户和科技带头人1万余户(人),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华宁县科技培训落实到户,推动特色产业发展,西瓜地村杨云武一家4口人,种植柑橘36亩,2012年柑橘产量210吨,纯收入56万元,人均14万元。2000年省关工委直接抓的寻甸和平试点村,强化科技培训,引进项目建立优质米基地、商品蔬菜基地和猪牛羊饲养加工基地,随着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发展,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800多青年外出办厂、经商和承包工程,经过10多年的努力,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9019元,比试点时的567元增长了15.9倍。宾川县采用公司+基地+农户形式,规模化连片种植水果、蔬菜24万亩,2011年产量48万吨,总收入22.8亿元。双柏县普龙新村引导农民将万亩承包地流转给外来企业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农民再到企业打工成为产业工人,跃身变为万元户。为改变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做大做强高原特色产业,目前我们配合有关部门,推广宾川模式和双柏模式,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经营,做好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股份合作及农民经纪人培育工作。

  ——开办家长学校有声有色。更新育人观念,转变边疆民族地区家长不重视抓子女的教育管理,是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关键。我们从开办“三个一”家长学校的试点开始,逐步推广江川县“三化四率八落实”家长学校经验,新平县民族山区简易家长学校经验,玉溪网上家长学校经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学习家教知识与农业技术知识相结合家长学校经验,个旧市社区电视家长学校经验。各类家长学校从点到面已发展到7984所,5年累计培训家长809万人次,使父母树立了正确的育人理念,学会了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促进了村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村风文明和家庭育人环境的改善。德宏州创办的家长学校模式,不仅使家长学到家教知识,还学到农科技术,增强了致富本领,深受党政领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好评。梁河县分管家庭教育的领导高度重视,把家长学校普及到村民小组,受培训的家长占家长总数的95%。盈江县学习家教知识与农业科学知识、禁毒防艾知识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引起县委书记、县长的高度关注,他们主动参加讲课听课,划拨家长学校专项经费,家长听课率达98.5%。家长素质的提高,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实现梦想的理念逐步形成,关心教育子女蔚然成风,中小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100%。

  ——加强法制教育,创新司法分流模式。全省州市县关工委建立法咨委、法制小组和校外德育辅导员、法制副校长队伍,近5年举办法制宣传教育讲座9280多场,受教育青少年230多万人次。成立关爱工作团(组)4500多个,参与关爱工作“五老”人员14000多人,帮教失足青少年109万余人次,90%以上明显转化。宜良县清远街社区关工委17位老人,10多年坚持不断对29名吸毒青年帮教戒毒获得新生,多数建立了家庭并就业或创办企业,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专题播放,得到了顾秀莲主任的充分肯定。我们在3个试点单位推广盘龙区与英国救助儿童会合作的司法分流项目,把触犯法律的未成年人从司法程序和实体法律处罚中分流出来,在不脱离社区、村委会和家庭中进行教育矫治的经验,共帮助207名未成年人维权,大多数分流的青少年明显好转,得到了党政领导、司法部门和社会的赞扬。

  ——关爱青少年弱势群体。从2008年开始,省财政每年拨付300万专项经费给省关工委,开展实名助学助困活动;聘请异地商会15位会长和4位公司董事长为省关工委特邀副主任,动员会员捐资关爱贫困儿童;建立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省政府划拨开办费400万,企事业单位捐赠300万;广泛开展“爱心园大学梦”活动,募集助学金为5000多名贫困高考录取生实现上大学梦;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协调机构,统筹规划,强化依法维权,加强教育和监护管理;开展百名儿童脊柱侧凸(弯)免费支具矫治公益活动,由云南玛莉亚医院投入500万元,用三年时间为百名贫困脊柱侧柱儿童进行免费支具矫治。 

  我省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开展关工委工作做了一些实践探索,收到了一些效果,但还面临着许多难点和不适应的问题需要深化。如一些退休干部、教师转到城市居住,乡村一级的“五老”人员难发动,工作队伍的力量不足;开展工作的经费少,校外活动场地建设少,关爱青少年弱势群体资金少、开发项目资金少等困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巩固发展现有经验成果的同时,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等方面深入探讨,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培养“四有”新人,实现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 Copyright©www.gs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陇ICP备18003608号-3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648号 邮箱:gsgxxyd@126.com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6201009909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