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研究交流 > 调查研究 >> 正文
关于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张掖市关工委办公室    作者: 张掖市关…    发布时间: 2018/01/30    阅读次数:9511

关于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张掖市关工委办公室

 

    张掖市辖五县一区,截止2017年农村留守儿童约6700余名,其中民乐、山丹县留守儿童占76.89%,在校留守儿童占61.17%。由于农村许多青壮年纷纷进城打工,造成了留守儿童存在“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的现象,他们在“生活上缺照顾、行为上缺管教、学习上缺辅导、思想道德上缺约束、安全上缺保障”等问题,对学校、家庭、社会影响很大,关系到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为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张掖市实施“能人带动”发展战略,开展特色旅游业以及“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有效激发家长回乡就业的情感需求,大大减少了留守儿童的数量。张掖市关工委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助力精准扶贫工作,认真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帮扶工作,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高度重视,广泛调研,建立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一)统一思想认识。多年来,张掖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市关工委始终把关爱农村贫困留守儿童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各项利好政策,全面落实省关工委《关于自觉服务和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好贫困地区青少年关爱帮扶工作的意见》(省关工委字〔20165号)及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张政发〔2016114号)和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办发〔201759号)等精神,为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市关工委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把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社会管理创新体系之中,形成有效的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模式。市关工委连续十年对全市农村贫困留守儿童进行救助帮教工作。

  (二)健全组织机构。根据省关工委《关于深入开展创建五好基层关工委活动的实施意见》,各级关工委深入开展 “基层创五好,五老学先进”活动,加强组织建设。市关工委立足工作实际,从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强了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关工委基层建设长效机制。在队伍建设方面,成立了“五老”宣讲团、关爱团、帮教团等。同时,市、县区关工委聘请网吧监督员100名,为开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广泛开展调查研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市关工委协同民政局、妇联、教体委等部门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进行了多次调研。通过走访留守儿童就读的学校及家庭,发放调查问卷和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了解掌握了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工作,为我市建立张掖市农村留守儿童信息库,细化完善关爱保护政策措施,加强关爱服务力量调配和资源整合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实效性。

  二、强化措施,综合施策,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一)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活动阵地建设。为了动员社会各界都来关爱留守儿童,市关工委协调成员单位广泛开展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希望书屋等活动场所。2010年在山丹县陈户乡范营小学建成第一个省级“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了全市第一个留守儿童专用的网络视频电话,实现了家长和孩子“远在千里能相见”的美好愿望,视频亲情联络关爱留守儿童的创新工作并在全市进行推广。督促指导山丹县关工委协同相关部门在全县建起留守儿童活动之家17个、希望书屋(图书不少于1000册)11个、亲子阅览室11个、心理咨询室16个、多媒体信息室8个、多功能活动室18个等多种留守儿童活动阵地,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知识、业余爱好、心理咨询、文化体育等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目前,山丹县17所留守儿童之家已开通管理规范、联络方便的“亲情热线”“师长热线”并配备网络视频设备。全市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希望书屋30多个。民乐县关工委同相关部门建成省级留守儿童之家16家,流动儿童之家4家,希望书屋15个,农家书屋188个。较好地发挥了关爱阵地的示范带动作用。甘州区关工委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乡镇中小学、幼儿园成立“农村流动和留守儿童之家”,给留守儿童搭建与家长、监护人沟通交流的平台,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同时,村级党政组织为留守儿童开辟读书角,充分利用村级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并提供经常性的学习生活、业余爱好、心理咨询、文化体育等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今年,按照省关工委建立“爱心书屋”的部署要求,通过逐级申报,在我市甘州区大成学校等8所学校建成“爱心书屋”。

  (二)创建新型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近年来,市关工委协同教育部门大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创建工作,切实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作为全市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2015年市关工委积极协调教育部门,在山丹县陈户乡范营小学建成省级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清泉镇双桥学校建成“全国千所流动人口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市关工委制定《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实施办法》,在创建工作中坚持做到了“五有”:即有组织机构、有计划总结、有工作重点、有档案资料、有明显成效。截止目前,山丹县共建成23所县级家长学校,各示范学校都成立了由学校领导、老师、爱心人士、家教专家、志愿者、村干部及家长代表组成的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健康心理指导小组和爱心队伍,制定了《留守儿童管理制度》《留守儿童监护人职责》《留守儿童之家档案管理制度》等9项管理制度,开辟了亲子园地、“我的家”绘画天地、专题研讨等栏目,建立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监护关爱网络,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开展教育活动。一是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有效监护网络。学校成立了由学校领导、村干部及家长代表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开展调查活动,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生活状况。同时,实行“代理家长”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制度,随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二是建立完善了留守儿童管理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建立教育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班级和教师进行考核,通过评选留守儿童工作先进班级和先进“代理家长”,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三是改善学习生活环境。通过改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便利的住宿条件,积极发挥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满足留守儿童的多方需求。四是开展多种形式的人文关怀集体活动。通过开展经常性的专题家访、互动联谊会、“两地书母子情”书信交流活动,引导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切实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意识和家庭教育水平。同时,开展“沐浴阳光共成长”主题班会,开展“争做环保小卫士”“中国梦”等演讲比赛,树立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家长学校通过示范带动、典型促进和不同的教育形式对留守儿童开展工作,以此来弥补、疏导和改善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近年来,张掖市、县区关工委组织“五老”人员在乡镇、学校、社区广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心理辅导讲座、结对帮扶等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使他们的身心得到了亲情式的关爱,使他们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有效促进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一是聚焦精准扶贫,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市、县区关工委通过省上争取和社会捐助,筹资150多万元,救助农村贫困留守儿童3000多名。2015年以来,市关工委在帮扶联系的精准扶贫村甘州区花寨乡柏杨树村举行集中帮扶活动,协调市供销社、甘州区房管局等帮扶单位,共同捐款捐物,为该村100名贫困儿童发放了衣服和学习用具,发放捐助资金7万元。201610月,市关工委结合开展“双联”行动“大走访、回头看”活动,在扶贫村所在乡举行了“扶贫济困、奉献爱心”贫困学生救助仪式,共为50名贫困学生发放救助金2万元,同时捐助了棉被、衣物和学习用品,同时,在“双联”村采取上门慰问形式,为50户贫困家庭学生发放救助金2万元。临泽县关工委开展“千人关爱工程”支持农村中心幼儿园发展,县关工委安排资金1.16万元,为小朋友们购买喜爱的玩教具361件、图书150本。甘州区关工委充分发挥成员单位作用,先后协调区妇联、团委、未成办等部门为留守儿童、孤儿、残疾儿童进行了帮扶和慰问,慰问资金2.3万元,同时为张掖六中、明永中心学校捐赠了价值3万元的图书和体育器械。近期,市关工委在张掖市天一中学开展贫困学生救助仪式,为4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救助金2万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二是依托项目建设,为青少年办实事办好事。2014年,市关工委积极争取省上“春苗营养计划”项目,投资100万元,在我市山丹、民乐县的沿山贫困地区,分别确定10所学校实施。为了落实好这一项目,市关工委与教育部门派出专人,跟踪落实20所学校冷藏柜、蒸车、压面机等餐厨设备的配备安装,对餐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操作培训,保证了项目及早发挥效益,近1万名农村学校师生受益。今年,在民乐、山丹县已建成的“春苗营养厨房”项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省关工委“校园开心农场”建设项目,申报民乐县南古镇杨坊中心小学和山丹县东乐镇西屯小学两所学校为项目学校,经省关工委审核通过,确定民乐县南古镇杨坊中心小学建设“校园开心农场”。同时,市关工委积极争取省关工委在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建立的“爱心书屋”建设项目,目前我市申报的甘州区大成学校等8所学校被省关工委确定为“爱心书屋”项目学校。三是动员社会力量,搭建关爱平台。多年来,市关工委的老领导们心系贫困学生,不顾年迈、不辞辛劳,主动走出去,想方设法争取帮扶资金,想方设法动员企业和爱心人士捐资助学。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郭尚俊同志争取省上资金20万元,用于市关工委开展日常帮扶,此外,还通过个人渠道,争取国誉(上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理工大学日本文化交流中心等上海企业的捐助。自2011年以来,上海企业界捐助全新儿童成品衣服8批次、 3000多套件,价值达30万元,帮扶涉及5个县区、12个乡镇 、26个村小学的2000多名贫困儿童。山丹县关工委的“五老”们邀请部门领导、民营企业负责人走进学校,了解掌握贫困学生的情况,感受贫困学生的艰难,以此激发社会的善行义举,县委宣传部派记者全程跟踪报道此项活动,在全社会掀起了捐资助学的高潮。近年来,山丹县共有85个部门单位和民营企业捐资180多万元,帮扶了4200多名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2016年,山丹县霍城镇关工委动员13名私营企业主共同出资16万元,注册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山丹县清泉镇关工委召开能人座谈会,协商成立了清泉镇社会助学协会,来自全镇的180名致富能人共捐助助学金60.3万元,用于协会开展助学公益活动。各县区积极动员企业及爱心人士捐资金、捐图书、捐衣物、捐体育用品,为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缓解贫困学生实际困难做出了积极贡献。四是强化宣传,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为提高全社会对留守儿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市、县区关工委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网站等主流媒体作用,以开辟专栏、专版、电视讲话等方式开展了形式多样、效果新颖的宣传活动,使关爱活动深入人心。同时,市关工委协同教育局、团市委、妇联等部门,在全市开展以“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感恩母亲、祝福母亲”等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教育引导留守儿童养成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

  三、勇于创新,精心谋划,积极探索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新途径

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每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对此,我们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是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三是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四是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责任编辑  沙泉

  • Copyright©www.gsggw.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 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 陇ICP备18003608号-3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昌路1648号 邮箱:gsgxxyd@126.com
  •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备案:62010099091-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