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省关工委的精心指导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陇南市关工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狠抓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带关建”为抓手,不断加强关工委组织建设,阵地建设,发展壮大“五老”队伍,深入推进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和关爱帮扶行动,精心打造“一县一特色”的关爱品牌,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五个坚持上:
(一)坚持党建引领,深入推进关工组织建设。市委市政府坚持将关心下一代工作融入党的中心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构建了“党建带关建”的大关工工作格局。市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听取关工委工作汇报,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加强关心下一代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了关工委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县区党委政府将关心下一代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部署,统一推进,在工作力量、办公设施、活动开展等方面给予全力保障,全面推动基层关工委进一步向社区、农村、机关、学校、企业延伸,不断加强系统关工委组织网格建设。
(二)坚持铸魂育人,整体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全市各级关工组织立足陇南丰富红色资源,依托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两当兵变纪念馆等红色场馆、革命遗址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全力培养他们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老少同声颂党恩、携手奋进新征程”等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活动,连续三年开展了“青少年党史学习月”活动,共开展各类活动1805场次,参加“五老”4401人次,受教育青少年37.82万人次。各县区以革命历史纪念馆为主阵地,加强馆校共建共育,组织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打卡红色地标”主题教育活动,成立“党史宣讲团”、“红色文化传承社团”、红色文化轻骑兵等队伍。武都区、宕昌县、两当县举办了“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培养“小小讲解员”444名。
(三)坚持围绕中心,助力乡村振兴产业培育。锚定打造“五个新陇南”和市委市政府建设“三城五地”目标定位,找准切入点,坚持以实用技术培训、就业创业培训、参与乡村治理为主,把帮助青年农民就业创业作为农村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任务,引导支持农村青年积极投身于核桃、花椒、油橄榄、中药材等传统产业基地打造和养殖、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领域,在打响“核桃之乡”“橄榄之城”“茶香古镇”等一系列陇南新“名片”中发挥作用,为乡村振兴、壮大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各县区以“‘五老’科技志愿服务队”为抓手,组织“五老”、农业专家面对面、手把手为青年农民传授“小杂粮”种植、畜禽养殖、中药材和果树栽培等技术,举办电焊、电工、家政、餐饮等技能培训班,为乡村振兴注入“五老”智慧。
(四)坚持机制创新,拓宽结对帮扶渠道。积极搭建平台载体、拓宽关爱渠道,突出关注关心弱势困难青少年群体,助力“爱心陇南”落地生根。市关工委以“五老”关爱下一代工程为载体,扎实开展“爱心爷爷奶奶”结对关爱行动,组织市县工作人员对全市2万余名老干部开展专题调研,结合实际制定了《关于开展“爱心爷爷奶奶”结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和流动儿童关爱行动的实施方案》,动员广大“五老”担任“爱心爷爷奶奶”,通过“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关爱少年儿童,一年来全市有1143名“爱心爷爷奶奶”结对儿童1366人,开展关爱活动681人次,帮办实事584件。市县两级关工委对“爱心爷爷奶奶”骨干进行系统培训19次,参与“爱心爷爷奶奶”720余人。各县区依托“五老”工作站、“银发驿站”、社区活动室、党群服务中心等关爱阵地,组织“五老”志愿者、“爱心爷爷奶奶”深入学校、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服刑人员子女、流动儿童等弱势青年群体开展“一对一”“一对多”等关爱帮扶活动。
(五)坚持社会责任,关爱融入企业发展。近年来,全市将企业关工委建设纳入关工委建设重要内容,充分发挥企业“五老”在青年职工思想道德建设、职业技能培训、法治宣传教育、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优势,努力构建企业、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的工作机制。今年省关工委下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企业关工委工作的实施意见》后,市关工委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陇南经济开发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通知》,指导陇南经济开发区在成立关工委组织的基础上,对园区34家企业进行调研摸底,制定了陇南经济开发区关工委三年工作规划,目前已在园区所属企业中建立关工委组织6家,在师徒结对、关爱青年职工、引导企业关爱青少年等方面进行了有力探索尝试。金徽酒、红川酒业关工委坚持“党建带关建”,推动关工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积极参与各类公益事业,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助学、助困、助孤、助残等活动,为全市企业关工委作出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