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县关工委
近年来,清水县关工委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紧扣“党建引领”这一关键,把社区作为城市关工委工作的重点,抓班子、带队伍、促活动,全域发力,赋能社区,形成了“组织强、队伍活、活动实、关爱准”的工作格局。
一、强组织、抓推动,“党建引领”筑根基
县委高度重视关工委工作,始终作为民生福祉的兜底性工程,与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同谋划、同推进、同落实。特别把社区关工委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抓关键、常检查。组织部门更是将社区关工委工作纳入基层党建布局,为“五老”开展工作注入强劲动力。一是强化班子建设。坚持“党建带关建”,社区、小区同步完善关工组织,社区党委书记“一把手”全部兼任关工委主任,完善包括“五老”和青年志愿者在内的“三结合”领导班子,切实把领导重视落实到关工组织布局中。全县建立社区关工委7个、小区关工小组40个。二是建强“五老”队伍。每个社区关工委成立“啄木鸟”“蒲公英”“探索发现者”志愿者队伍,以关爱帮扶、传承文化、科普创新为主要内容,邀请70多名懂法律、有特长、会才艺、善家教的“五老”负责志愿团队,400多名“五老”参与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小区都有关工委、五老都是志愿者”。三是创新组织模式。推广“大关工”做法,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全力促进社区关关工委工作纵深发展。全县建成“社企”联建、“社校”联建、“社校企”联建“大关工”3个。倡导“五老+社工”模式,动员70多名青年志愿者,与400多名“五老”一起分区划片,担任网格员,覆盖城市全域。
二、强服务、抓活动,“第二课堂”助成长
聚焦青少年热点堵点问题,挖掘社区资源,发挥“五老”优势,搭建服务平台,积极开办有益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关爱活动,让社区真正成为孩子们成长的“第二课堂”。一是红色教育润心铸魂。开办红色讲堂,推广“老兵故事”,利用四点半学校、社区警校、公益辅导班,讲革命故事、计红色传统、讲清水变革,赓续红色血脉,培育家国情怀。有的社区还组织“清明祭英烈”、参观革命遗址等活动,把“五老”讲堂变为“行走的思政课”。二是多方联动赋能成长。东关、城南、上邽等社区与辖区学校、企事业单位共建“筑梦爱心托管班”,全县68名教师志愿参与托管服务,年均辅导儿童700余名。东关社区“水韵墨香”等公益课堂已开办38期,培训少年儿童930余名。三是兴趣培养点亮童年。强化社区育人功能,全县7个社区建成“共享图书角”,配备儿童图书6.2万册、益智玩具600余件,开设书画、乐器、手工等兴趣班,社区真正成为少年儿童“家门口的学校”。北城、西关、充国等社区关工委还组建“探索发现者”志愿服务队,开展科普活动,让孩子们在兴趣中启迪智慧、增长本领。四是精准帮扶温暖童心。推行“微心愿”认领机制,18名“五老”专门负责收集留守、流动儿童心愿,社区关工委每年组织辖区企事业单位认领。近年来先后完成“微心愿”180多个,对接帮扶社区生活困难儿童48人,捐赠16.8万元、毛毯800条、冬衣 1300 余件,关工委“暖冬行动”已列入社区慰问重点活动。
三、强机制、抓创新,“自我完善”提质效
紧紧围绕“五老”服务社区这一职能,以典型引领示范,以考核保障落实,以机制激励“五老”,不断提升关工委工作水平和能力。一是抓延伸提质效。拓展服务阵地,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等场所打造“关工驿站”7个,为青少年提供常态化活动空间,年均接待青少年及家长 5000 余人次。强化数字赋能,开发“关爱成长”线上平台,推行居民点单、社区派单、五老接单、群众评单”的模式,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二是抓规范创“五好”。按照“五好”关工委标准,制定《社区关工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从人员配备、阵地建设、活动开展等8个方面明确要求,确保各个小区关工组织“有五老、有阵地、有活动”。全县460多个关工组织(包括大关工、关工小组)达到县级标准,东关社区荣获全市先进集体称号。三是抓考核促提升。县委组织部将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纳入党建考核指标体系,与社区党组织绩效考核直接挂钩;县关工委每年开展一次督查调研,有力保障关工委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四是抓机制保长效。建立家访机制,社区关工委每年至少走访留守、流动儿童家庭 2次。建立结对联系机制,41名“五老”与留守儿童“一对一”结成帮扶对子,30名“五老”与特困家庭儿童结成关爱帮扶对子,18个县直部门与社区建立帮扶机制。建立“五老”关爱机制,联系清水县医院和社区卫生院,每年为“五老”进行一次体检。社区为“五老”解决实际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