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杲雯
书房的飘窗上,阳光正漫过一摞泛着暖光的杂志。最上面那本《中国火炬》2023年第2期的扉页上,还留着儿子用蜡笔涂的彩虹。晕染的墨迹,像极了十年前某个春夜,我躲在被窝里用手电筒照着读刊的暖光。那时的我总以为,泛着油墨香的杂志是藏在时光褶皱里的秘密,如今才懂得,它原是一支接力了30年的火炬,而我不过是其中一位短暂的驻足者。
第一次遇见《中国火炬》,是在高中的校刊栏。那时我是班里的“故事收集者”,总爱把《读者》《青年文摘》里的温暖片段抄在黑板上,直到有天无意间撞进《中国火炬》中的一行字:“所谓青春,不是年龄的刻度,而是心灵的温度;所谓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让火种在更辽阔的土地上燃烧。”逐渐了解才知道,这本杂志是以离退休老同志与青少年群体为核心服务对象,深耕“银发”与“青春”的双向赋能领域,通过深情礼赞关心下一代事业中的典型案例与先锋人物,着力展现老同志深耕关工事业的智慧沉淀,生动记录青少年成长路上的奋进足迹,用最鲜活的故事传递温暖力量,凝聚育人共识。在这本杂志的字里行间让我找寻到了代际共融的温暖密码—那些鬓角染霜却步履不停的“五老”们在关心下一代事业中深耕不辍,那些眼中跃动着成长星光的少年以青春的炽热接过岁月的接力棒续写新的温暖篇章。
真正成为《中国火炬》杂志的“铁杆粉”是在我参加大学“红色宣讲团”的时候。我们团队要去山区小学做暑期实践,出发前我翻遍《中国火炬》往期合订本,挑出了几篇适合给孩子们讲的故事,当我讲到“那位爷爷说,他一生最骄傲的不是得了多少奖,而是孩子们眼里有了光”时,坐在第一排的小丫头突然举手:“老师,我长大也想当这样的人。”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铁杆粉”,从来不是单纯的阅读者,而是火种的传递者。
如今接触关工委工作的我在《中国火炬》的光焰里,触摸到了关工委事业的温度——那些翻山越岭送教上门的“五老”足迹,那些围坐篝火旁听革命故事的少年眼睛,那些在社区课堂里碰撞的代际智慧,都在告诉我们:所谓“火炬”,从不是高高举起的符号,而是握在每一代人手中的火种。《中国火炬》教会我的从来不是怎么写漂亮的文章,而是怎样用最真诚的方式,把温暖种进别人的生活里。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映照在办公桌上最新一期《中国火炬》杂志封面上,那簇火焰依然鲜艳如初。我知道,这束火从创刊那天起,就在无数个像我这样的“铁杆粉”手里传递着,从校园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从青春到白发,使这簇小小的火焰,在无数双手的接力传递下熠熠生辉,照亮着关心下一代工作事业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