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积极助力脱贫攻坚
——甘肃省关工委主动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调研报告
甘肃省关工委办公室
甘肃是一个农业省份,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甘肃现阶段最基本的省情。全省有58个县(市、区)分属六盘山区、秦巴山区、藏区3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加上17个插花县区,贫困地区覆盖了除嘉峪关以外的全省其他13个市州。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坚持把全面小康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小康的重中之重、把精准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扎实开展联村联户、扶贫攻坚行动,建立贫困人口识别、动态管理、退出标准、考核验收等体系,打出一套政策措施“组合拳”,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842.2万人减少到2016年底的22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0.5%下降到10.9%,易地扶贫搬迁82万人,贫困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比全省高2个百分点。
近年来,全省各级关工委充分发挥组织和“五老”的优势,在实现甘肃到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进程中,尽己所能为推进脱贫攻坚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赢得了党委政府认可、社会赞誉和青少年欢迎。为更好地服务脱贫攻坚,前一段时间,省关工委深入部分贫困市州、县区、乡镇、村社,走访贫困户,进行实地调研。
一、关工委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做法
省关工委把积极投身省委省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总体部署作为服务中心大局的重要举措,积极探索,周密谋划,制定出台了《关于自觉服务和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好贫困地区青少年关爱帮扶工作的意见》。同时,在深入基层调研工作期间,同部分市县党政领导、关工委的同志和“五老”座谈交流,并委托基层关工委开展专题调研。各地关工委也主动出击,围绕党委政府工作部署,探求服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有效路子和管用办法。各级关工委立足本职,发挥优势,重点发力,坚持工作力量向贫困地区汇集,工作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关爱帮扶向贫困地区聚焦,不遗余力地为贫困地区青少年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一是精准识别对象,制定帮扶计划。省关工委把全省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这一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主战场,作为工作的重点区域,以全省农村广大贫困的、需要关爱帮扶的青少年,作为工作的重点人群,一方面,准确识别关爱对象,各级关工委充分依托贫困地区党委政府精准扶贫的大数据库,在他们建档立卡、张榜公示的基础上,了解掌握困难青少年和“五失”青少年的群体人数、生存生活、基本需求等情况,对这些重点人群分门别类,建档立卡,做到底数清、现状明、信息准,确保工作有的放矢;另一方面,针对关爱帮扶的重点人群,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通过分析他们学习、成长、就业、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和困难,找准贫困青少年的致贫原因,量身打造符合他们实际的帮扶计划和措施,明确哪些人需要教育引导,哪些人需要帮扶救助,哪些人需要培训指导,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预计能够取得什么成效,实现了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二是聚焦服从服务,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把关心下一代工作紧密融入省委省政府的整体工作部署,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拖过实施项目建设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中国关工委及爱心企业的关心支持下,2013年以来,争取资金4267万元,省内配套635万元,联合省双联办、省教育厅、省卫计委,先后在48个贫困县的481所农村学校建成了“春苗营养厨房”,在123所学校建立“朝阳卫生室”,制定了项目管理办法和配套措施。为此,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批示:“甘肃的做法很好,望关注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同时,省关工委筹措资金755.4万元,其中:牵手深圳共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投入452万元,地方配套593.5万元,先后在西和县古泉镇与和政县陈家集乡建成两所“同维希望小学”;资助11名家庭特困学生完成小学至高中学业;为帮扶户新建住房、解决实际困难;争取爱心人士捐资20万元,地方配套20万元,为陇南市武都区一所学校修建了塑胶操场。以此为示范,各地关工委充分激发“五老”热情,调动关工委干部积极性,立足实际,为青少年雪中送炭、排忧解难,有效发挥了党委政府关爱农村青少年“连心桥”的作用。兰州市关工委协调争取361°体育兰州分公司支持,从2017年—2019年,为家庭困难学生、孤残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捐赠8万双运动鞋,每双价格239元,共计1912万元,目前已捐出13164双。近年来,省关工委累计投入关爱帮扶和项目资金5900余万元,受益青少年170多万人次,为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环境。
三是呼应现实关切,重点扶能扶智。坚持扶贫与扶智并行、“授鱼”与“授渔”并重。立足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和农村青少年的迫切需求,省关工委连续四年开展了以关爱帮扶1000名特困少年儿童、培训1000名农村贫困青年为主要内容的“双千工程”,争取省农信社等单位资金80余万元对孤残儿童、留守儿童等农村特困家庭青少年进行救助,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致富创业培训,并将此项目纳入省人社厅“全省示范培训项目计划”。项目实施四年来,带动全省各地配套资金5600余万元,救助贫困家庭青少年4.6万余人次,培训青年农民10余万人次。实施中国关工委“北方汽修实用技术圆梦计划”项目,50名学员经过一年培训全部走上工作岗位。省关工委关爱团120多名老专家、老教授,常年奔波在贫困山区,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建立电商合作社,打造网上诚信店,帮助百合、橄榄油、大樱桃等富有甘肃特色的农产品走出了深山、打开了销路、提升了知名度。赞助“扶贫联系点”小学成立 “春苗足球队”,20多名小球员被国内外多所足球学校和多支专业球队录用;组织20名小学生参加中日韩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由省财政注资400万元成立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省关工委联合基金会出资50万元,编辑出版3000套《少年儿童成长教育读本》,免费赠阅贫困地区中小学,投入120余万元在全省捐建110个“爱心书屋”,从兰州碧桂园募集到善款40万元。由顾秀莲主任亲自协调开展的“书香行动”,为我省贫困农村学校捐赠了200万元图书,在民勤、通渭、临夏、甘谷、康县5县建立了50个“书香行动示范学校”。
四是立足群体特征,做实关爱帮扶。坚持把帮扶弱势青少年群体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思想上解惑、心灵上解结、学习上解疑、生活上解困。在特殊家庭青少年中开展“帮修德、帮诚信、帮就读、帮就业、帮后进”为内容的“五帮”活动;在学校,开展德教、法教、帮教、科教、家教为内容的“五教”活动,在社会开展助学、助校、助残、助孤、助困为内容的“五助”活动,对留守青少年进行关爱,对闲散青少年进行引导,对“五失”青少年进行帮教,对困难青少年进行救助。由省关工委发起,在全省关工系统开展的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主要内容的“孤残青少年特别关爱行动”,采取一个市州对口一个贫困县,“五老”和各级关工干部捐款228万元,捐赠衣物8000余件,资助孤残青少年1446名;省关心下一代基金会捐赠保暖内衣3670套,投入30余万元为兰州市儿童福利院制作爱心童床、书桌和衣柜。通过募集和自筹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捐赠1.87万套新棉衣,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开展“关爱启蒙者—流动课堂”走进甘肃活动,集中四天半时间为我省免费培训了500名留守儿童集中的农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连续两年实施“老教授、大中专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帮扶行动”,设计开展多项主题活动,受益青少年超过6万人次。各地也广泛开展了关爱救助活动,临洮县、武山县成立助学协会早、资金规模较大,资助人数多,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嘉峪关市文殊镇大学生村官利用农家书屋在留守儿童中开展“读书好儿郎活动”;山丹县陈户乡范营小学开通网络视频电话,实现了留守儿童和家长“远在千里能相见”;文县开展“千人百元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募集善款帮助留守儿童克服生活学习困难。2011年以来,全省关工系统筹措资金1.87亿元,关爱留守儿童64.43万人次,扶助贫困学生50.21万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虽然各级关工委做了一些工作,但放眼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局来看,我们的工作仍然以见缝插针、拾漏补缺为主,对全省广大需要帮助关爱的青少年来说,我们所做的工作还很有限。从面临的形势和主客观原因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募资渠道有限,帮扶力度不够大。甘肃作为西北内陆欠发达省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不足,经济总量较小,综合实力较弱,新兴产业发展不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较慢,国企国资改革滞后,非公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偏低,这样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使得各级关工委募资途径窄、渠道少、空间小,筹集到的物资和善款有限,对于解决贫困地区青少年面临的现实困难、服务他们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依然是心余力绌。
二是地域差异明显,工作开展不平衡。甘肃贫困人口分布呈现出全省分散、区域集中的特点,其中,天水市、陇南市、定西市、甘南州和临夏州贫困人口最多。在有“苦甲天下”之称的定西市,2014年7月成立定西市关心下一代助学基金会,目前资金规模达到2010万元,资助家庭困难优秀学生1362名,发放助学款256.7万元,临洮县关心下一代助学会自2009年成立以来募集资金344.8万元,资助学生1784名。天水市、陇南市、临夏州各级关工委也积极行动、广泛发动,通过扶危济困、助医助学等项目的实施,帮扶弱势青少年、助力精准扶贫。部分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严酷、工作力量薄弱,这方面的工作要相对滞后一些。
三是缺乏长远谋划,自我发展能力弱。甘肃目前开展的帮扶工作以改善收入性贫困的“发钱发物”居多,而对改善社会参与机会、就业机会、自我发展能力、自我价值实现等非收入性贫困还做得不够。从调研的情况看,农村贫困家庭的收入以青壮年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为主,由于缺乏专业技术,只能从事一些繁重的体力劳动和基本的流水线工作,工作强度大、工资收入低。另一方面,很多农村家庭祖孙两代人在家留守,造成在读少年儿童亲情缺失、性格孤僻、学业困难,整个家庭缺乏致富能力,发展后劲不足,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三、建议及对策
实现全面脱贫,建成全面小康,是当前全省的“一号工程”。各级关工委应该遵循“急党政所急、想青少年所需、尽关工委所能”的工作方针,立足省情实际和自身优势,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继续为推进扶贫开发、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尽责出力。
一是把深化关爱救助作为服务脱贫攻坚的出发点。根据不同类别青少年群体的需求和特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对留守青少年进行关爱,发挥“留守儿童之家”“亲情驿站”作用,继续深化 “关爱帮扶行动”,合力构建关爱服务网络;对闲散青少年进行引导,发挥青少年维权服务站、“阳光网吧”作用,开展思想工作、学习辅导、生活帮扶;对“五失”青少年进行帮教,发挥青少年“法律教育基地”等作用,组织“五老”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矫正帮教,帮助他们回归社会;对困难青少年进行救助,深化“特别关爱行动”“共享蓝天、快乐成长”等活动,为特困家庭和孤残青少年排忧解难。同时,要广开渠道、广结善缘,积极争取更多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的帮助和支持,做大做强省、市、县关心下一代基金会和各级各种助学协会,紧扣青少年需求,精心设计开展一些公益项目,让更多困难青少年得到帮助和关爱。
二是把提升青少年自我发展能力作为服务脱贫攻坚的着力点。把增强贫困对象的造血功能作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青年农民,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依托 “全省示范培训项目计划”和“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支持计划”项目,联合省人社厅、省教育厅等单位,继续开展青年人才培训、特色产业培育、致富带头人培养、电商营销培训等,充分调动自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针对少年儿童,必须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志”的思想,和“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要求,把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任务,全面保障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所需,包括学习用品、吃饭穿衣、兴趣培养及发展等,依据孩子的学习现状、兴趣特长和心理状况,确定每个孩子的成长目标,建立“五老”与少年儿童“一对一”“多对一”帮扶机制,与学校、家庭、有关部门、社会各界共同为孩子们撑起健康成长的保护伞,通过“教育扶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三是把发挥项目效用作为服务脱贫攻坚的支撑点。充分发挥近年来各级关工委在项目建设方面的经验和优势,为服务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主动配合教育、卫计等部门,发挥好481所“春苗营养厨房”和123个“朝阳卫生室”的示范带动作用,规范管理模式,总结管理经验,扩大社会影响面,提高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和健康水平;扎实推进“双千工程”,重点覆盖贫困地区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对贫困地区青少年开展关爱资助和技能培训;推进“爱心书屋”“校园开心农场”等农村青少年文化场地和活动建设,丰富他们的文化精神生活,引导他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继续以留守儿童等弱势青少年群体为重点,深化 “老教授、大中专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帮扶行动”。不断扩大项目实施的覆盖面、调整项目建设的倾斜度、实现项目效应的最大化,确保每一个项目都在制度的管控下科学实施、规范运行,达到 “建成一个、造福一方”的目标和效果。
四是把锻造队伍作为服务脱贫攻坚的落脚点。把服务脱贫攻坚作为各级关工组织和干部队伍政治立场、政治品格、政治觉悟的重要考量,一方面,要调动广大“五老”参与热情,通过发挥“五老”人员政治成熟、社会威望高、感召力强的优势,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这一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中来,动员他们为各级党政建言献策,为各级关工委出谋划策,积极宣传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另一方面,要锤炼关工委干部作风,让他们走出机关,走进贫困村贫困户,拉近与贫困青少年的距离,把服务脱贫攻坚作为回报组织、施展抱负、干事创业的重要平台,为实现甘肃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尽心出力。
责任编辑 沙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