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云书庵”和他的主人
——记退休干部刘易关心青少年文化生活二三事
兰州市关工办
在兰州市天水路上有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这就是全省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兰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退休干部刘易继承父愿,为青少年创办的“绿云书庵”。这处小院园林,环境幽雅,桥水山石,错落有致,花草虫鱼,活跃其间,窗明几净,书橱成排,读者成群,络绎不绝。刘易同志的爱心善举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他先后被西部商报评为2008年度“绚彩兰州”的封面人物;2010年被市电视台评为兰州“十大好人”;兰大授予其“老有所为奖”。2011年,他应邀参加了全国民间图书馆论坛,其事迹引起广泛关注;今年初被有关部门评为“兰州好人”,6月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首届“全国十大读书人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和省城主要媒体作了重点报道,刘易同志被媒体赞誉为:“走基层,最美的中国人!”而刘易总是谦逊地说:“为国家和社会做点事是应该的,我的宗旨是办好爱心图书馆,服务周边青少年!”
说起“绿云书庵”的事还得从刘易的父亲刘亚之说起,刘亚之是闻名遐迩的园艺学家,在果树栽培和荒山绿化方面成就卓著,曾出席过全国科学大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此外,刘亚之先生还有一个夙愿,仿效宁波“天一阁”,在兰州建一处民间图书馆——“绿云书庵”。刘易和其父有着相同志向和情趣。2005年,其父临终前,把这项未竟之事,以立遗嘱的方式,郑重地交其子刘易完成。
为了实现对先父和社会的承诺,早日建成“绿云书庵”,刘易同志向政府主管部门呈报了筹建民间图书馆的申请报告,表达了感恩祖国、回报社会、服务人民的心愿,很快得到批复。在筹建图书馆的过程中,刘易四处奔波求教,赴京向曾在兰大工作的老领导刘冰、崔乃夫、聂大江等同志汇报,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些老同志给予热情鼓励,并为“绿云书庵”题词、捐书。刘易得到领导的鼓励,顿时增添了信心和力量。他还多次参观了国家和省、市图书馆以及北大、清华、兰大等院校图书馆,借石攻玉,以提高建馆的档次和管理水平。在筹建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困难,恰在这时,天水北路拓建拆迁时给他家的补偿款40万元,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绿云书庵筹建和发展过程中,得到社会各界的热情关爱和大力支持,浙江“天一阁”、甘肃省政协、兰州大学、省关工委、省文史馆、省老龄委、省图书馆、兰州日报、市志办等数十个单位都向绿云书庵捐赠了大量图书和报刊。特别是市关工委、市慈善协会一次为其捐赠图书3684册,价值9万多元;城关区委宣传部将藏书1288册和书柜也捐赠给了绿云书庵。先后向“绿云书庵”捐赠图书有400多人,捐赠最多的达1000多册。
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8年将刘亚之生前的个人书斋改造成一个具有兰州民居特点的四合院式的、园林式的民间图书馆,并于9月起天天对外开放。书庵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60平方米,有房舍20多间,辟有图书阅览室、少儿阅览室、报刊阅览室、学生自学室和刘亚之故居陈列室。阅览室有报刊50多种,书籍近5万册。此外,还修建了30多米的文化巷、文化墙,布置有党报阅览栏、宣传栏和宣传标语10处,供来馆读者和过往群众阅览,了解国内外大事,丰富文化生活。为了解决经费不足的困难,刘易还修建了一处小四合院,用房屋的租金收入,维持图书馆的正常运转,现已累计投入60多万元。为了配合文化甘肃建设,绿云书庵适时专门开阔了甘肃文史图书室和“中国西北角”、“陇上历史名人”、“红色甘肃”、“陇原古树名木”等专集,受到普遍好评。
现在,绿云书庵成为我市青少年活动的一处重要阵地,“四点半工程”在这里搞得有声有色。他们和爱心组织、烛光图书馆合办读书会、有奖知识竞赛;兰州大学、甘肃政法学院开展支教活动,为小学生辅导文化课……,书庵开放至今,已接待读者达4万多人,相当一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为了在更大的范围内播洒爱的雨露阳光,刘易分别为靖远、临洮、榆中的部分学校和甘肃、青海几家农(牧)家书屋捐赠图书,帮助设立阅读专柜;为汶川等受灾地区捐款两万多元。此外,他还多次向山东日照截瘫的优秀残疾青年周飞捐赠图书,并亲自登门走访,勉励其做身残志不残的一代“四有”新人。
责任编辑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