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点半工程”——
孩子放学后的“关爱之家”
兰州晨报
品牌是一种最具传播力、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价值载体。如今已在兰州市开花结果的“四点半工程”就是兰州市关工委过去10年探索出来的一个响亮的品牌。
2007年,七里河区西湖街道关工委通过“民情流水线”工程了解到辖区小学生下午四点半放学后家长还未下班,这段时间成了孩子教育的“真空”和“盲点”。提出了以“民情流水线”工程为载体,以社区活动室为阵地,集教育、娱乐、活动为一体的“四点半工程”。利用社区文化活动室设立“四点半工程”社区辅导站,选派专人在每天下午四点半以后,将辖区内双职工家庭不能按时回家的小学生接到社区,由社区干部和聘请的校外辅导员、青年志愿者以及辖区“五老”同志,义务给孩子们辅导作业、讲授美术、音乐、英语等课程,组织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主题实践活动。
这种方式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社区家长和孩子们的一致欢迎,街道关工委又相继在几个社区开办了“四点半工程”试点,经过试点,已探索和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经验,并在全街逐步推广实施。
兰州市关工委抓住这一典型,在全市范围进行推广普及,通过各级关工委的共同努力“四点办工程”从教育内容到创办形式都在不断完善、不断创新。
在城关区、七里河区所有社区“四点半工程”达到全覆盖,有的社区大力支持,购置了数台电脑,为孩子建立了绿色上网室,“五老”和孩子们一起上网看资讯、学知识。西固区把家长学校拓展成“四点半工程”,不仅在放学后和假期接纳孩子来读书、做游戏,还定期开办家庭教育辅导讲座,小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讲座,增强了互相理解,提升了家庭教育水平。
红古区关工委充分依托辖区各中小学闲置资源,在大多数学校开办了“四点半工程”,邀请有特长的教师担任辅导员,为孩子进行舞蹈、书画、音乐等辅导;邀请煤电公司医院大夫不定期为孩子开展卫生健康讲座,增强他们日常生活中注重个人卫生的意识;邀请煤电公司技校老师为孩子开设手工课,提高孩子们利用废旧物品的动手能力。榆中县关工委针对“留守儿童”比较多这一现象,依托村委会活动室和学校创办了“留守儿童之家”,组织有相关特长“五老”和志愿者为“留守儿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心理辅导、开展与“留守儿童”爱心手拉手、“写给父母的一封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目前,该县已建成“留守儿童之家”19所。
对于兰州市各级关工委来说,参与社会管理的有益创新,既切实有效的解决得了四点半难题,又便于“五老”就近就地发挥作用,收到双赢的良好效果,更重要的是为基层关工委工作搭建了一个新平台,发挥凝聚带动作用,使得基层关工委工作全面提升。
目前,兰州市各级关工委还在探索“四点半工程”的制度化、规范化方面取得了有益进展。红古区建立了一套科学、完备的“四点半工程”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包括“四点半工程”与学校、家庭的衔接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和教师任职制度、志愿者服务制度、教学活动管理制度、检查考核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及安全应急预案等,已初步形成了确保“四点半工程”健康运行的制度体系。榆中县把“四点半工程”服务覆盖到了寒暑假,特别是建立了全县6-14岁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切实增强了“四点半工程”服务的针对性,扩大了覆盖面。城关区关工委积极与社区学校少年宫配合,为了更充分发挥“四点半工程”的作用,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
兰州市关工委工作的发展实践证明,品牌工作是汇聚资源、广纳人才、深化内涵、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中国关工委、省关工委多次对兰州市“四点半工程”给予肯定,兰州市关工委将把“四点半工程”越办越好,促使“四点半工程”在全市开花结果。
(兰州晨报首席记者邱瑾玉)
责任编辑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