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市转渠口中学校园一角,一片生机勃勃的“校园开心农场”成了劳动教育的“活教材”。历年来,敦煌市关工委以“劳动育人+文化传承”为核心,打造“两园一场一舍一廊”校园开心农场,为青少年成长开辟了一片“春华秋实”的育人沃土。
“农耕+课程”激活劳动教育新动能。校园开心农场以“林果栽培、农耕种植、畜禽养殖、文化传承”为四大主线,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劳动教育体系。5000多平方米的“幸福果园”通过林间管护、果树修建等实践,让学生掌握林果的生长规律;400平方米的“效谷菜园”则围绕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融入数学测量、科学观察等课程内容。尤为显著的是依托1200平方米的“五圣宫玉米农场”开发的《玉米变形记》跨学科项目式实践课程,学生从玉米种植到加工全流程参与,结合劳动技术、语文写作、历史溯源(如玉米传播史)、数学统计(产量计算)等学科知识,实现“种—学—用”一体化学习。学校负责人表示:“玉米农场不仅是劳动场域,更是学科融合的实践课堂,学生在这里真正理解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内涵。”
“文化+劳动”深化科学育人新生态。农场内,“墩湾兔窝”“三个锅桩”等以敦煌古城遗址命名的区域,巧妙串联起本土历史文化;农耕文化长廊集中展示敦煌传统农具,通过实物讲解、互动体验,让学生在劳动中感悟“坎儿井灌溉”“敦煌粮仓”等历史智慧。“我们以‘乡土农庄+研学基地’为理念,将劳动实践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学校关工委主任介绍,农场定期举办“农耕故事会”“非遗剪纸工坊”等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五老”们担任讲师,让学生在播种与收获中铭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厚植家国情怀。
“实践+成长”构建全面发展新格局。自校园开心农场投用以来,已累计开展劳动实践500余场,覆盖师生2万余人次。学生通过参与种植、养殖、采摘收获等活动,不仅掌握了劳动技能,更在团队协作、问题解决中实现品格提升。例如,“玉米变形记”课程衍生出公益帮扶、手工品制作等延伸活动,学生将劳动成果转化为帮老爱幼的实践成果,深化社会责任感。
下一步,市关工委将持续深化“家校社”三维协同育人机制,让劳动教育从校园延伸至家庭与社会,为青少年成长注入更多“泥土芬芳”与“文化基因”。